为什么钦州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宜兴陶”? 2020-05-09

 为什么钦州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宜兴陶”?
        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张凯的研究,她认为可能是源于胡老六年轻时候在江苏宜兴当过兵,受到宜兴陶的影响。其根据是《景德镇陶瓷》第二卷说:“相传他当过兵,曾在江苏宜兴驻屯过,学习过紫砂陶的生产技术,回乡后用含氧化铁的红色黏土制作小烟具,尔后经过工艺匠师不断改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烟具之外,又出现了茶具、花瓶、笔插等日用、欣赏物品。”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此后,陶艺人不断改良钦江两岸软硬陶土,扩大坭兴陶品种,使其扩至花瓶、茶具、鼎炉等日用品和陈设品类,广受各地客商和消费者欢迎。依上而知,坭兴陶的传统烧制工艺虽与传统缸瓦烧制工艺同出一窑,但二者之别在于东泥、西泥的混合比例不同,练泥的精细程度不同,以及不掺沙、不饰釉、施雕刻、需打磨、需抛光等工艺上。自清光绪年间设钦州道署后,官员、商人来往增多,坭兴陶被这些来往钦州的官员、商人带至省外,或珍藏、或送亲友,给坭兴陶成为“官窑”提供了机遇。据《钦县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象辰来钦做官,曾由官家开设坭兴习研艺所,在其产品的底部有钦州官窑小方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就收藏一官窑款坭兴陶,在民间收藏中也的确见到不少官窑器。然而,这些底部铃有“钦州官窑”篆书阳文小方印字样的坭兴陶,实质上与其他陶瓷“官窑”不同,并没有自己的窑口,而是采用器形定制和代烧方式来烧制。


钦州坭兴陶官客描金瓶,烧制工艺的质变,促进了钦州制陶业的发展。清末,钦州城里从事坭兴陶的作坊主要有43家,分别是苏双声中潘允条潘允兴、尤醉芳、郑金声、付广‘黎家园、仁义斋、向余,王美记、王如声、曾万声芝草园、曾音、章秀声记、曾湘记、廣兴真记、新兴、文雅轩、卢福珍、艺隐联合祥、王广兴、蔡如萧、茂兴荣黄锟记、赵祥记、富兴、麦富兴、黄仁记、永声、慎记、明音、曾万合、王乃兴、王美珍、全利、师古轩、盛艺、黄益善、曾焕记、黄利贞。因从事设规兴陶艺的作坊大都聚居店经销,最终形成以“宜行钦州城天涯亭原旧址周边街市的繁华景象。如今兴巷”及“烟斗巷”为主体的兴烟斗巷”已改为期之名仍旧沿用着,当年的街市繁华已不复存在,留下的是“坭鱼寮街”,“宜兴巷养了一条街”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