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钦州坭兴陶的发展史:坭兴陶的来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钦州属象郡管髦:汉代钦州属交州合浦郡。汉代初年,岭有地区曾有过一个政权相对独立,又与二夏和海外交往密切的南越国。考古学家在广州南越王古墓中发现了许多珍贵文匆.其中既有岭南当地生产的,也有从中夏地区流传下来的,甚至还有从古希腊罗马远道而来的。类似情形在合浦、贵港汉墓群中也多有发现,说明此间岭南文化的海内外交流是相当活跃和广泛的。先民的三常生活往往离不开陶器,像钦州这样一至人杰地灵、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的古城,古代制陶业应当是绵延不绝的。秦汉之际,视死如生的民间信仰观图 4 花山壁画念影响甚广,古人大量地使用陶土制作铭器,如以人物、食品、日用器具、房屋的模型作为陪葬器物。按照这样的思路和线索,我们可以从广州南越王古墓以及合浦、贵港等地的大型汉墓,包括普通百姓的墓葬中找到钦州汉代制陶史的物证。
隋唐时代的钦州古陶隋唐时期,有关钦州古陶的文献证据较之前多一些了。比如, 《 广东省志 》 就有明确记载:“广东出产的瓷器和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东南亚和中东等地,瓷器大量输往东南亚及中东等国。广州西村皇帝岗、佛山石湾、钦县紫砂窑均有名。” 《 广西通志 》 亦有这样的记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广西地区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瓷器制造业相当发达。钦州、桂平、灌阳出产的陶瓷器都相当有名”。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证据,据 《 钦县县志 》 记载:“民国九年( 1 921 年)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农于山麓发现逍遥大家,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为高四尺余之巨制,旁附藏陶壶一个,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 733 年)字样了迄今民国三十四年( 1945 年),已历一千二百一十四年。可知我钦陶器历史,由来已久。”民国二十八年( 1938 年)夏,醒江处士林绳武对宁道务陶碑进行了考证:“此志民纪九年出土,于钦江上游距城七十里之平心村,质为陶土,初出土时,异常松脆破为大小十块,村人任意分藏,无人辨别其朝代及人物。十七年武因总纂县志,遍搜金石,始发现为陶刻,既而汇集块片,合读首尾,始知为唐刻,且知为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 … … 吾国数千年志著录,未曾有千言以上之陶刻,此志乃达千六百余言 … … 而道务乃中国第一陶刻也,今国人渐知钦县陶产,远迈宜兴 … … ”该陶碑现有六分之一存放于广西博物馆,虽然历经千年,这块陶碑上的刻字依然清晰可见。这个重要的发现,可以说是钦州古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此时相关的考古出土文物也比较多。 1976 年 6 月,广西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钦州久隆镇上东坝村北的安州故城址实地勘察时,采集到夔金小佛像、莲花瓣瓦当、席纹陶片、绳纹砖等器物,多属隋唐时期的遗存。唐代佛教盛行,在民间日用中与佛教信仰相关的陶器相当普遍。 1976 年至 1977 年,在久隆发掘了 7 座隋唐时期豪族宁氏家族墓群,出土青瓷数十件,这些都是钦州本地的产品。 198 终,钦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钦州东场镇唐池岭遗址上发现了多处古窑址和大量的陶片。陶片器有溉、盆、钵、缸、杯、壶等,器物多为白釉,也有弦纹黑陶。纹饰有波浪纹、几何纹、卷叶纹、莲瓣纹等,窑址内还发现有很多尚未出窑的盆、罐、钵的成品。经专家鉴定,均为隋唐时期的遗物。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了隋唐时期钦州陶瓷制作和烧制卜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
我们的研究视角不能仅仅盯住钦州的古陶器。广西古代历史文化呈现出一种多民族文化相互包容与融合的特性,而不同材质的上古文化遗存,如青铜器(在武鸣发现属于商代晚期青铜器,既有中原礼仪文化的形制,又有岭南古老文明的特征)、花山壁画、瓷器、铜鼓、壮锦等,都和古陶文明有着很深的文化亲缘关系,也会相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再有,茶树与先人的饮茶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饮茶风气是从南方兴起的。广西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南方酷暑时节漫长,饮茶以解暑生津是自古以来岭南原住居民的风俗习惯。除了茶叶,其他如柿子叶、山碴叶、苦丁茶等,皆为先民生产生活不可缺乏的饮料,农作之前就先将茶煮好放置陶壶中,收工回家时喝起来清凉解渴。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茶壶,若要进一步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茶和陶都早已与广西结下了古老共生之缘。